震撼!神奇生物登陆南海!打卡自然影像“奥斯卡”展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06-24 19:41:37

  这幅作品远看像是一只被电光围绕的“外星飞碟”正在降落,而这实际上是一只雄性海星正在跳繁殖之舞,据摄影师说这场舞蹈足足持续了一个小时。

  这只正在繁殖的雄性海星通过做出抬高身体并摇摆的“舞蹈”姿势,来帮助它排出大量,并将其卷入水流中,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

  摄影师拍摄这一场景时,正处在一个狭小封闭的海湾里,而手头只有一个用于拍摄小物体的微距镜头。而这只海星的体型很大,直径超过了40厘米,摄影师只能在水中不断后退,以便能将那舞动的海星全部收入进这个银河星系般的画面构图中。

  在位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埃斯皮里图岛国家公园,两只加州海狮盯上了一只倒霉的白点叉鼻鲀。它们推着它上下游动,就像两个正在玩球的顽皮小子。受惊的白点叉鼻鲀将身子鼓得圆圆的,虽然这是对海狮的防御反击,但反而让它更像一个球了。

  加州海狮是一种适应力很强的物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北美西海岸,南至温暖的墨西哥,北至寒冷的阿拉斯加。它们会大量聚集在岸边,美国旧金山的码头上就常年有几百头加州海狮盘踞。它们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如鲭鱼、太平洋鳕鱼等,也会吃鱿鱼等头足类动物。

  加州海狮幼崽是出了名的顽皮捣蛋,它们喜欢将石头、树枝、羽毛和海星等当作玩具戏耍。其实,不仅是加州海狮,很多食肉类和灵长类动物都会花大量时间玩耍。

  这是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曾经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1992年8月,在陕西秦岭南坡,雌性野生大熊猫“娇娇”抱着新生幼崽“希望”在产崽洞内时,科研人员拍下了这张照片。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便在秦岭的野外对这里生活的野生大熊猫展开研究。正是持续的观察和熟悉,才让哺育幼崽的雌性大熊猫接受科研人员靠近,这张照片正是人与野生动物互相信任的体现。

  在野外,雌性大熊猫独自承担抚育幼崽的重担。大熊猫幼崽刚出生时,体重大约只有母亲的九百分之一,而在分娩后的几天时间里,野生大熊猫母亲会怀抱着幼崽不吃不喝。幼崽在母亲的照料下快速成长,大约5个月大的时候,它们就已经能自己爬上树躲避敌害,让母亲较为自由地外出觅食。

  在印度的盖奥拉德奥国家公园中,一只红领绿鹦鹉衔住了孟加拉巨蜥的尾巴,试图将它驱离。

  红领绿鹦鹉通常在树干或建筑物的小洞中筑巢,因此这只孟加拉巨蜥窥伺的树洞中,很可能就有鹦鹉的巢。也许是为了保护巢中的宝宝,这只鹦鹉勇敢向巨蜥发起了攻击。

  雄性红领绿鹦鹉的脖子后方,有半圈玫瑰红色的颈环,因此得名。它们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中非,能够适应林地、草原、湿地等多种环境。它们喜欢群居,非常吵闹。

  孟加拉巨蜥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它们生活在各种林地环境,甚至种植园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孟加拉巨蜥是著名的机会主义者,它们的食谱很广,从小型哺乳动物到昆虫都有,还会食用动物尸体,鸟卵或雏鸟显然对它们很有吸引力。

  这幅作品远看犹如一幅水墨画,但其实拍摄于海拔5200米的羌塘腹地,画面中,两头雄性藏羚在狂风中静立。

  羌塘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周围群山环抱,内部平缓开阔。画面中的藏羚可能是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物种之一。它们曾经因身上御寒的绒毛而被大量猎杀,有赖于政府和民间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藏羚的种群已经回升并稳定。

  冬季是藏羚的交配季,这时成年雄性会换上漂亮的“礼服”——它们的面部和腿部的正面会变成黑色。雄性之间很可能会为争夺配偶而发生激烈的角斗。

  藏羚还以长距离迁徙闻名,不过参与迁徙的只有雌性,几乎没有雄性藏羚迁徙的记录。

  这幅作品是2023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度摄影师的作品,一轮明月下,这只兔狲捕杀了一只蒙古百灵。

  摄影师在正月十五早晨五点多外出拍摄的时候,发现了这只兔狲。当时它已经完成了捕猎,正在拔蒙古百灵的羽毛。因为蒙古百灵会借用一些草原啮齿类动物的洞穴作为夜宿地,它可能是早晨出洞的时候被兔狲埋伏了。

  别看兔狲好像胖乎乎的,其实主要是毛长,体重一般在5公斤左右,比那些吃得好的家猫轻多了。加上它的脸比较短宽,耳朵的位置又偏于头两侧,就显得比较胖。兔狲的腿比较短,不太擅长奔跑追逐,主要依靠伏击捕猎小型啮齿动物。

  和家猫不同的是,兔狲的瞳孔在光线强的时候会缩成一个圆点,而不是一条竖线,这使得它们的表情有时候看起来更显得有些滑稽。

  作品中从海面上跳起来的是中华白海豚,它是大湾区的明星物种,建有专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摄影师说,当时他正驾船在珠江口的香港大澳水域,恰好遇到了这个小家伙,它好奇地在船周围游动,还从水里跳出来观察摄影师。

  虽然它们名字叫中华白海豚,但它们不是一直都是白色的。比如照片里这头就是未成年的亚成体,它的背部明显还是灰色,随着它年龄增长就会慢慢变白。白海豚在运动后因为血管充血,有时候看起来是个“粉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