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座“避世古村”拥有广州“唯一”的水上清代建筑群距今500年历史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06-07 20:45:18

  农历五月初一清晨,广州增城的“龙舟景”在升腾的炊烟中拉开序幕。早上8点左右,瓜岭村的龙舟健儿和村民们在祠堂齐聚一堂,享用着美味的龙船饭,冬菇、干鱿鱼、虾米、豆角,应有尽有。

  “睇龙船咯喂”,瓜岭龙舟健儿奔向河边,此时来自新塘、东莞、黄埔等地的龙舟陆续出现在雅瑶河新塘段。瓜岭村以送赠旗帜、饮料、水果、龙船饼等方式犒赏前来“趁景”的龙舟,表达对兄弟龙舟队伍的敬意和感谢。

  瓜岭的龙舟向来是讲究的,船身漆得乌亮,船头龙首高昂,两只眼睛用金粉点缀,在日光显得下炯炯有神。瓜岭龙舟船体窄长(长18.8米,宽仅0.88米),桡手们压低身姿,船身倾斜近30度,在荔枝林垂落的枝桠间灵巧穿行。不远处的碉楼静静矗立,斑驳的墙面上那些窄长的射击孔,依然保持着当年警惕的模样。

  在瓜岭村,“扒龙船”最初是重要的水上防御手段,更是连结宗族文化、情感、信仰的纽带。

  瓜岭无岭,实为水乡。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古村落,位于增江支流与东江交汇处,河道密布如蛛网,却狭窄曲折。

  作为广州唯一的水上清代建筑群,瓜岭村的布局独具匠心且错落有致——蜿蜒的水道串联起葱郁的荔枝林,巍峨的碉楼与古朴的祠堂错落其间,青砖黛瓦的民居沿河而筑。

  瓜岭村是一个将防御艺术发挥到极致,将水乡柔美与生存智慧完美交融的岭南秘境——瓜岭的龙舟不仅仅用来比赛,船底暗格曾藏土炮,应对血雨腥风;百年荔枝林暗藏玄机,茂密树丛间暗设哨点与预警装置,三层古荔组成天然屏障;巷道设计成“迷魂阵”,11条放射状窄巷均设暗闸(现存门槽遗迹),门楼石阶暗藏响石警报。

  走进村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宁远楼和棠荫楼两座碉楼,瓜岭村华侨在民国时期集资修建的“超级防盗楼”以对抗当年横行的土匪,它们是瓜岭村最具标志性的防御系统。

  宁远楼以“捆绑式火箭”的刚毅外形矗立水中,是广东省唯一水上碉楼,四层立体射击孔无死角封锁,螺旋梯暗藏绊人机关,自备水井可长期固守,铜铃警报5分钟全村警戒,这座碉楼创造了“匪患零得逞”的传奇。如今那些射击孔变成了绝佳的观景窗,记录着村子从提心吊胆到安居乐业的变迁。

  瓜岭村五百年“生活防御”体系,完美诠释了岭南人“柔中带刚”的生存智慧。这套将生活设施转化为防御工事的独特系统,如今已蜕变为特色文化景观,吸引着游客学者前来探寻岭南人文精髓。

  1856年,第一批村民作为契约华工漂洋过海谋生,这个岭南水乡从此与海外紧密相连。经过七代人的努力,如今户籍人口不足千人的瓜岭村,在海外已繁衍出两千多名后裔,形成了“小村落、大侨乡”的独特现象。

  近年发现的1946年侨批显示,秘鲁华侨黄宝世汇款修缮祠堂时特别注明:“屋脊灰塑要按老照片复原,子孙要认得回家路。”这种跨国的家族联系,也深刻影响着村里的文化传承。

  瓜岭村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宗祠体系,以松皋黄公祠为中心,六座分祠环绕四周。这些建于清代的建筑,屋顶灰塑依然保存完好,是研究岭南传统建筑的珍贵样本。

  每年回乡的侨胞都会到宁远楼碉楼前拍照留念,“不见宁远非归乡”这句话,朴实地道出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这座建于1927年的碉楼,既是当年侨胞为保护家乡而建,如今也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重要纽带。

  在瓜岭村,你可以和百年前的华侨“对话”,这里正在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奇遇。

  宁远楼碉楼运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时光走廊,在射击孔位置投射历代华侨影像,实现“一孔一故事”的沉浸展示;百年侨批局改造为沉浸式文化空间,游客可书写区块链加密的电子家书,通过智能系统与全球侨胞实时互动;侨眷老宅的八仙桌上,南洋咖啡壶与广式茶盅并置,扫码可见三代人不同的下午茶记忆。

  当龙舟的鼓点沉入雅瑶河暮色,当侨批的故事讲至尾声,瓜岭的时光在民宿里继续流淌,从防御工事到栖居美学,瓜岭的民宿从不只是歇脚之处,而是活着的文化容器,每一处改造都诉说着岭南人“以守为生”的生存智慧。

  吾乡瓜岭精品民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瓜岭古村的巷弄间,通过修旧如旧、盘活利用的方式,对旧村区域实行保护性开发,是一座活态的侨乡文化博物馆。岭南传统的镬耳山墙与南洋风格的弧形拱廊相得益彰,满洲窗棂间镶嵌的彩绘玻璃折射出南洋风情的光影。

  在民宿的大厅、走廊等公共区域,摆放着精致的龙舟模型。这些模型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龙舟样式制作,从传统的木质龙舟模型到现代竞赛用的龙舟模型都有涉及,工艺精湛,细节之处尽显龙舟的独特魅力,让游客在行走间就能欣赏到龙舟文化的缩影。

  客房内陈列着老华侨从海外带回的旧物件,如西洋摆件、特色灯具等,搭配古村侨胞往昔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先辈们背井离乡、拼搏奋斗的故事。

  让静态文化“活起来”、让传统技艺“带得走”,吾乡瓜岭创新推出了“可带走的文化记忆”体验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场教学,每月定期开展的瓜岭非遗传承体验活动,主题覆盖剪纸、扎染、醒狮、龙舟、花灯、灰塑、茶艺、紫砂杯、凉粉、华侨、古建、饼印等,累计开展非遗体验、研学活动超200场次,吸引约2.5万名青少年、亲子家庭参与。

  龙舟竞渡的奋勇与协作,祠堂修缮的守正与创新,侨胞闯荡的远行与归根,无不彰显着岭南人“变中守常”的生活艺术——瓜岭村人既如东江水般顺势而变,又似荔枝木般深扎故土,在流动与坚守间维系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